鉸鏈是組成機械裝置的基本單元。常見的鉸鏈,如轉動鉸、 胡克鉸、球鉸、液壓缸、滾珠絲杠螺母副等,在工業中獲得了廣泛應用,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大載荷作用下,這些鉸鏈往往需要做得異常粗大,才能滿足剛度要求等。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比如空間有限、需要承受較大載荷等情況,傳統的鉸鏈就難以發揮其 作用。對新型鉸鏈的研究逐漸受到人們關注。近年來,粒子群優化發展迅速,在很多工程領域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將采用粒子群 優化完成一個大轉角、重載鉸鏈的設計工作。
粒子群算法是一種群體智能算法。該算法的基本思想源于鳥類群體飛行覓食的行為。PSO算法通過個體之間的協作與競爭,實現復雜空間中最優解的搜索。而且PSO算法效率較高,也易于實現,在工程實踐中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PSO算法的基本過程包括:初始化、粒子飛行和結果確定。算法首先隨機生成初始種群,其中包含若干數量的粒子,這些粒子將在可行域內運動。通過計算每一個粒子的適應值,從而獲得粒子新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一般情況下,在粒子每一輪運動過程中,最優粒子以及歷史最優粒子對粒子下一輪運動有較大的影響。最后,經過多次迭代計算之后,獲得最優解。Shi和Eberhart 在早期PSO算法基礎上通過引入慣性權重,較好地改善了PSO算法的收斂性能,其粒子的進化方程為:
式中:vi—粒子i的當前飛行速度;ω—慣性權重;c1,c2—加速常 數,通常在(0~2)之間取值;r1i r2i—值在(0~1)范圍之內的隨機函數;pi—粒子i經歷的最好位置,即個體最好位置;xi— 粒子i的當前位置;gi—群體中所有粒子經歷過的最好位置,即全局最好位置;k—迭代次數。式(1)左側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反映粒子維持自己先前運動速度的趨勢,稱為“慣性”部分;第二部分表示粒子有向自身歷史最佳位置逼近的趨勢,稱為“認知”部分;第三部分表示粒子間相互合作與知識共享特性,在運動中有向群體最佳位置逼近的 趨勢。在具體使用中,種群中粒子的數量一般為(20~50)個,粒子的飛行速度和迭代次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粒子群算法已經 成為在工程應用領域內獲得廣泛應用的幾種智能優化算法之一,在很多情況下,優化效果要好于遺傳算法。 粒子群算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早熟等。對其算法的改進也是一個熱點問題。近年來,圍繞著如何改進PSO算法展開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考慮到后續的機構優化是一個最大最小值優化問題,易于陷入局部極小值,采用了有利于提升粒子群優化全局 搜索能力的重生策略。
項目對鉸鏈的要求是:載重量3t、輸出轉角為±90°,尺寸不 超過(2000×500×1000)mm。根據上述要求,選擇2rpr機構作為鉸鏈機構,如圖1 所示。機構的主要特點是:
(1)采用冗余驅動,可以大幅提升整機的承載能力;
(2)由轉動副和移動副構成,剛度較好;
(3)機構具備較好的誤差調節補償能力,有利于提高整機精度;
(4)機構對稱,因此互換性好、安裝維修方便。 為了便于后續的討論,不妨取:
設計目標
在前述設計要求中,轉角范圍、尺寸要求等均可以通過幾何 約束來實現。對于載重量的要求,一個關鍵就是要求機構具有良好的力傳遞能力。
在機構設計中,一般通過限定機構的最小傳動角來確保機構具有良好的傳力特性,即要求:
移動副有一定的運動范圍,對于液壓缸等還存在一段無法運動,即:l1 和l2的值應該在一個范圍之內,且其上限和下限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約束??梢悦枋鰹椋?
選取桿CE為分析對象,假定載荷的質量是m,其質心距離轉動副D的距離為1m,不妨取1m,d2。桿CE的受力情況,如圖3所示。其中,角度β1 和β2 分別為力f1、f2 與桿CE之間的夾角。桿CE與X 軸的夾角設定為θ。在力平衡狀態下,向D點取矩,力矩之和為0,即有:ΣMD=0,具體表示為:
根據上述結果來設計移動副。初步選擇某公司的電動缸,型號為:GSX40-1201。該電動缸的行程為305mm,推力17642N,且當行程為0 時電動缸的軸向尺寸為620mm。在具體實現時,還需考慮各個組成部分的尺寸等因素,不妨取d1=740mm,d2=190mm,lmin=665mm,lmax=965mm。這組尺寸和前述優化結果略有差異。經過計算,這組尺寸符合要求。因此,在最終設計時,采用這組尺寸??紤]到滑動軸承承載力大且尺寸較小,在各個轉動副處選擇使用滑動軸承?;瑒虞S承采用鋁青銅材料??紤]到對整個關節的精度要求很高、承載能力很大而轉速不高,在選擇滑動軸承配合關系時,參考磨床主軸承的情況,選擇配合為H7/g6。另外,考慮到系統對剛度要求,除了外購件之外,主要部件的材料選用35CrMnSiA。合金鋼的抗拉強度非常大,在室溫下可以達到1620MPa,彈性模量200GPa。它一般用于重載情況下,比較適合本項目設備。
最后,根據上述討論結果,進行了鉸鏈的機械設計,最終建立的CAD模型,如圖5所示。
使用粒子群優化算法,對大轉角重載鉸鏈進行了優化設計,具體內容如下:
(1)確定了大轉角重載鉸鏈的構型;
(2)通過分析機構的運動特性和幾何特征,建立了2rpr機構優化設計模型;
(3)使用粒子群優化算法對2rpr機構進行了優化設計;
(4)完成了大轉角重載鉸鏈的機械設計。
[1]魏敏和,韓先國,張軍.3-UPS/S 并聯轉臺球鉸鏈的優化研究[J].航天制造技術,2011(3):19-23.
[2]陳禮順,李立,張紅亮.新型超冗余度機器人關節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0(6):148-150.
[3]楊順,蔡安江.基于RBF與粒子群優化算法的電子油門踏板電壓調節參數的優化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