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鉸鏈四桿機構能以簡單的結構實現復雜的運動規律, 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 主體的觀念,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鉸鏈四桿機構是本課程的一個重點, 它的實用性很 強,但是技校學生基礎差, 觀察能力和專業學習能力都比較差。在教學中, 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與生活實例結合, 結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 讓學生通過觀察動畫得到感性認識, 再通過實驗驗證理論上升到理性認識, 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因此, 筆者探討運用行為引導教學法,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講臺如舞臺, 教師如導演。一堂課的開始就如序幕一 樣, 可見引入很重要, 關系到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直 而且具有獨特可靠的低副聯接形式,它的實用性強,與我選擇合適的教法、學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結合本課內容, 教師設計情景導 入, 首先讓學生觀察, 從生活情境中的健身器材、工業生 產中的破碎機、運輸車, 到鐵路運輸中的火車車輪和飛機的起落架等機械運動, 從而提出這些機械運動都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實例大到生產、運輸, 小到日常生活用品, 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隨處可見。這樣的引入不僅能凸顯出內容的重要性, 同時又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 只有抓 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引入本課內容。
人們對任何具體事物的認識, 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 它是外界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人 們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接觸客觀事物, 形成對客觀 事物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首先產生感性認知, 引導學生思維,從 而掌握基本概念。如在講解關于四桿機構的三種形式時, 教師先以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做演示, 如縫紉機的腳踏板、公交車門、健身器材、折疊桌椅和汽車雨刷等, 這樣易與學生形成共識,讓學生能夠融入課堂, 充分發揮 其主觀能動性。在傳統的教學中, 教師是口若懸河,滔滔 不絕,但是學生的情況卻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效果可 想而知。我們可以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刺激。教師可以省時省力,學生也可以從教師 枯燥無味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動畫演示不僅可以輕松展現動態過程, 使過程直觀化,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 師在備課選材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要圍繞生活,結合實際, 引起共鳴,如果選材不當, 將會適得其反: 二要注意學生層次,掌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避免學生出現自棄或自滿情緒, 使好生、差生都能參與進 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感性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只認識事物的表面現 象, 不能反映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是認識的低級 階段。因此,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而由感性 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發揮其主觀 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 一是占有豐富可靠的感性材 料;二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一節課45分鐘, 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 時間一長,學生容易形成視覺和聽覺疲勞, 所以, 應當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聽課情 況。對于鉸鏈四桿機構類型的構成條件這一重要知識點的 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根據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的理論進行不等式的數學推導,其過程繁瑣而刻板,學生難以理解,效果欠佳。而運用“行為引導型教學” 方法, 教師將班級進行分組, 提前將材料(長度不同的硬紙板、 圓珠筆筆芯、打火機、實驗要求及實驗報告發給大家, 由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任組長,讓每組制作不同桿長的四桿機構,并分析四桿機構的運動特性,填寫實踐報告。實驗 報告的內容包括: 小組成員、四桿機構的桿長、四桿機構 可以實現的運動形式及實現該運動形式時四桿的長度需要滿足的條件等。最后, 根據實驗實現的運動情況分析出四 桿機構的桿長條件。上課時,教師讓學生分組演示并匯報 實驗結果。通過分析實驗結果,歸納總結得到四桿機構三種類型構成條件的結論。 在實驗過程中, 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邊設 計, 邊思考, 既鞏固了理論知識使學生對四桿機構從感性 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又提高了動手能力, 同時又加強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探詢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展示設計成果環節, 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同時又增強了學生 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樣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 實現教法、學法、能力訓練三者統 一。
在分組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有: 一是學生分組時,把好生、差生搭配起來,避免部分學生的消極放棄現 象。二是教師對實驗數據的設置要精心準備,不宜過難或過簡單。學生只要跳一下,就可以摘到果子,太容易會產生自 滿,太難會出現放棄現象。三是由于中職學生的總結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限,教師要對實驗表格進行條理性設計。四是小 組的每位成員要有分工,避免部分學生不參與討論,卻可以享受實驗成果, 教師要讓學生各盡其能,各有所得。五是教師上課展示的時間要恰當,避免時間過長。
通過實驗,學生的理性認知達到了一定程度,但因為實驗是分組進行的,所以教師要將各組的實驗情況進行歸納總結, 將結果進行梳理, 從而將學生的理性認識轉化成一種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對各組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匯總整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帶領學生共同總結結論, 得到鉸鏈四桿機構的三種運動類型、需要滿足的桿長條件及應用場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加深了理性認識,又將結論中運用的數據進行了驗證,從而讓學生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在課后作業中, 教師除了布置一般的練習題外, 還要留一些拓展作業,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觀察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運用鉸鏈四桿機構,而運用鉸鏈四桿機構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 閃爍“活”的思維,在“動” 中去體驗, 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于創新、勇于探索的品質。要讓學生從原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在課程中進行整合, 使學生有一個學習、吸納、提升的過程, 豐富拓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最終回歸生活。
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最終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從生活到理論再回歸生活, 以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 以行為導向為手段,采用了問題引導、電教演示、動手設計、成果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還要以課堂還給學生為觀念,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指導, 完成教學目標。